中国的印章文字发生了多次变化,秦八体摹印汉六体缪印有明文记载,对玺印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金时期印章文字出现了重叠笔画,史称九叠篆。不过九叠篆的制度如何,名称的由来,其特征性的缠绕重叠的形体来源均尚多阙疑。
古今玺印文字发展由钤泥封检转变为钤纸帛,印文由阴款变为阳款,印面由小变大。隋唐时代朱文印章的使用,促使了印章章法的重大变革。入宋以来,朱文印面的文字章法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疏变密,整齐紧凑,笔画均匀,横竖笔画平直规整,有些文字笔画反复盘曲,形成笔画多叠的印文。
北宋印章使用叠篆见于史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中央官署及京城改铸叠篆。《宋史·舆服志六》:“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如蜀,子孙遂为蜀人。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琢玉皇帝六玺,也叠篆。《宋史·舆服志六》:“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
靖康之变,北宋宝玺被劫,中央官署遭到彻底毁坏,此类印玺多散失,湮没无闻,仅有零星存世。传世的“内府图书之印”诸字均缠曲反复,其中“之”字十三叠、“印”字九叠,都是特地留出空间给叠笔的。吉林舒兰征集到北宋涂金印,据说是金人劫掠之物。“中书门下之印”,中书门下为中央官署,此印也为叠篆。江苏丹阳发现的南宋爵号印“弋阳开国”,也是叠篆,其中“弋”字七叠,其他字均有叠笔。
此三印风格接近,笔画中粗,刚柔相济,“内府图书之印”尤其精美,呈现皇家风范。对于一般官印,史籍并无叠篆的记录,从各地发现的数量庞大的宋代官印看,虽然偶见叠笔,却构不成制度。例如河北昌黎出土不晚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的“归化左曹第一军使记”,“化”左旁叠笔,“第”下叠笔、“记”左侧的叠笔、“曹”字下“日”字变成空框内“吉”字,相反上部笔画简化了。
陕西三原县高渠乡发现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少府监铸的“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仅“第”末笔往返成叠,“蕃”字上部四画加叠,“朱”明显,也仅二叠。北宋和南宋的官印一般没有加叠。例如北宋的“雄胜第十军指挥使记”、“神卫左第一军第二指挥第二都朱记”、“神卫军右英烈第四指挥都虞侯记”。均无叠笔。杭州西湖发现的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没有叠笔。据此,曾广庆指出,有些文章把宋代官印统称九叠篆似为不妥。对照文献和发现的实物,宋代叠篆制度是有范围的,只限于皇帝玺印、爵位印、中央官署和京师衙署用印,少量官印中的叠笔,叠数也不多,不在于制度所定叠篆范围。
金代开始官印普遍使用叠篆。各地发现的金代官印数量不少,尤以河北省为多。所见的金代官印都是叠篆。如,承德发现的金代早期的“元帅府印”、保定征集甲申“都元帅府之印”、承德发现的“元帅监军之印”、保定发现的“元帅府监军印”,隆化发现“兴安西北等路元帅府印”、唐县发现“都统之印”、易县发现“副统之印”、怀来发现“山东路副统军之印”、岳城发现“行军万户地字之印”、平泉发现“万户往字号印”等。
金代的官印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所有官印无一例外,均有叠笔。二、每印并非每字皆叠,如“行军万户地字之印”“行军”中“印”三字和“山东路副统军之印”中“统军”“印”三字没有叠笔。三、 同样的印文叠笔并不相同。如“都统之印”,唐县发现的和内蒙古发现的叠笔并不相同。
宋金时代的叠篆制度记载很有限,特别是具体的叠篆之法,更是语焉不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叠篆字形的处理办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其一,直线变曲线。通过对直线的加屈,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使得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这是叠篆的主要标志,所谓八叠、九叠等等均以此为准。北宋“内府图书之印”是典型的例子。“内”“之”“印”字都是在尾端伸展处加叠。“府”字中“付”中,“寸”是尾笔伸展叠笔,而“人”却是把两笔直线改成平行的曲线。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印面越大,叠得越多,字数越少,叠得越多。“元帅府印”四字,“元”字六叠、“帅”字七叠;“都元帅府印”五字,“元”字四叠、“帅”字五叠;“元帅监军之印”六字,“元”字三叠、“帅”字四叠;“元帅府监军印”六字,“元”字二叠、“帅”字三叠。
其二,单线变复线。如山东苍山兴明乡出土金末铜印,叠篆:“虎威副都尉印”。右侧凿刻“壬辰年正月春”,印钮上刻“上”字。其“印”字上部少一笔,“副”字内“田”中“十”,写成双钩“十”。
其三,改变结构。为了增加叠笔,或者便于处理叠笔,改变结构是常见的现象。如上述金代两个监军印相同,一个比较工整,一个比较粗放,两者字形、叠笔不同。其中“监”字,前者下部“皿”字似“亚”,后者似“巫”,写法不一。有的只是笔画的改变,牵动了整个结构的改变。如“元帅府监军印”中“印”字下面部分行笔方向相反,便于顺势加叠。
其四,采用减笔字。某些笔画繁多的字,没有空间可以加叠。就采用它的异体字,无论俗体或者古体,只要笔画少即可。例如金代“行军万户地字之印”中用“”字正体,而在“万户往字号印”中却用俗体字“万”,不用正体“”,用了俗体“号”。前者因为笔画繁多,没有叠笔,后者笔画变少,均有叠笔。九叠篆的叠要害在于增笔来平衡疏密,因此手段是多样化的。
宋之叠篆,虽未称为普遍的官印制度,却成为辽、西夏的官印格式。契丹文、西夏文是采用汉字形式创制的民族文字,它们与汉字关系密切,依然沿用汉字的一些制度,楷书、篆书、草书具备,印文也采用叠篆。辽之契丹文官印、如辽宁凤城发现的契丹大字印,西夏的西夏文官印,“戊辰五年印”。
如元代的八思巴文官印,如河北东光发现至元十六年中书礼部造“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印”。都仿造宋朝制度使用叠篆盘曲缠绕,酷似汉文。元代的汉文印使用九叠篆,文字基本与金代官印一致,可知两者的承袭关系。北宋以来,叠篆实际成为官印的象征。
官印叠篆制度在明代得到完善。成化时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五云:“本朝文武衙门印章,一品二品用银,三品到九品用铜,方幅大小,各有一定分寸。惟御史印比他七品衙门特小,且用铁铸,篆文皆九叠。”《明史·舆服志四》:百官印信,正一品至从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条记,“俱直纽,九叠篆文”。又“其他文武大臣,有领敕而权重者,或给以铜关防,直纽……九叠篆文”。
又洪武二十三年,“巡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御史印用八叠之说仅见于《明史》,八叠与九叠实在难以区别,实际操作并不容易,至今也没有发现此类八叠印章,恐是仅仅在洪武年间使用,以后废除了。明代正史出现了“九叠篆”这个名称,“九叠”之“九”含义多有说辞。
万历年间沈德符《野获编·列朝二·符印之式》:臣下印信,则文武一品二品衙门,得用银造,三品以下俱用铜,惟以式之大小分高卑,两京兆虽三品,印亦银铸,则以天府重也。以上俱用九叠篆文,不知取义谓何,唐宋以来并无此篆法,盖创自本朝,意者乾元用九之意乎? 沈德符唯知当朝,不知宋以来已经流行叠篆之法,“乾元用九”作为九叠出意纯属猜测。
按《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朱熹本义:“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九叠篆柔屈盘缠,字之至柔。体现以君道之阳刚驭臣下之阴柔,所以天下大治。不过沈德符的说法,已经说明“九”不是实数。
上一篇:达悟人是哪里的
下一篇:篆刻印章的材料有哪些
其实刘备借荆州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刘备在三国里的形象一直都是以仁义、忠孝著称,而借荆州这件事差点让刘备成了不忠不义之人,刘备借荆州真的就是一借不回头么?其实仔细想想,站在刘备的角度来看,他向孙权借荆州也是为了吴蜀联军好,而且孙权也应该给刘备表现出信任的态度。毕竟赤壁之战吴蜀都各有功劳,缺一...
2023-03-230阅读全文 >>对人类来说,宗教到底意味着什么?据南风窗(编译 Fiona编辑荣智慧 rzh@nfcmag.com):近年来,公众对宗教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曾经被无神论者们视为“邪恶”根源的宗教,如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积极而必不可少的部分。秉承不可知论的历史学家汤姆·霍兰德在最新的著作中承认,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根...
2023-03-220阅读全文 >>809年,中国纪年,唐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元和四年。中文名809年中国纪年元和四年809年本年表历史纪事武侯祠博物馆供图成德王士真死,子承宗为帅。宪宗欲由朝廷派人,不从则出兵讨伐,以革河藩镇世袭之弊。李绛建议先解决淮西。宪宗不听,命吐突承璀讨王承宗。翰林学士白居易等上疏反对用宦官为师,不听。淮...
2023-03-230阅读全文 >>达芬奇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大画家,除了创作出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之外,还创作除了岩间圣母画像,据说岩间圣母的诡异之处很恐怖,不少人可能还不知道,因为从画像上来看根本就看不出来,只能通过达芬奇密码来解析,后来人们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岩间圣母恐怖画面割头非常诡异。岩间圣母诡异的地方岩间圣母自从达芬奇创作后以...
2023-03-230阅读全文 >>澳洲南部发现的5.55亿年前迷你蠕虫状生物化石Ikaria wariootia或为人类祖先据东网:美国科学团队近日透过分析澳洲南部的化石痕迹,发现了一种相信是生活在约5.55亿年前的小型蠕虫状生物,认为它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两侧对称动物。该种生物被视为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重要一步,更是大部分动物、包括人...
2023-03-220阅读全文 >>在北宋时期,杨家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族。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世代相传,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然而就在北宋即将灭亡之际,杨家将士确没有再次出山救国,而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杨业,又名杨继业,早年又叫重贵,是太原人。他本是北汉的一员大...
2023-03-230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