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崇圣寺三塔历史背景介绍

发布时间:2023-03-23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习俗 > 手机阅读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距山脚约为1500米。南336米处有桃溪向东流过。北76米处有梅溪,东靠滇藏公路。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

崇圣寺三塔历史背景介绍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三塔的具体始建年代,历来记载不一,大体上有:

①唐贞观(627至649年)尉迟敬德造;

②唐开元元年(713)恭韬、徽义造;

③南诏王劝丰祐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唐太和七年至开成五年,833至840)圣僧李贤者等造;

④保和十年至天启九年(唐太和七年至大中二年,833至848)博士徐正等造。根据内地同类古塔的建筑年代,云南应稍晚,再与原崇圣寺和中塔内的有关文物及记载相参证,中塔似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824至859年在位)最为可能,而两小塔则较中塔为晚,至迟。建于大理国初期,即先建中塔,尔后再增建两小塔 。

崇圣寺三塔历史背景介绍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埒(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诺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

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大地震,千寻塔“裂二尺许,形如破竹”,后“旬日复合”。

崇圣寺三塔历史背景介绍

三塔基础构造相同,黄土地基,满堂基础。均无“地宫”。空心直壁,穹窿顶,顶层实心的作法如出一辙。塔刹形式、构造虽不同,亦仅简繁而已。北(南)塔刹加上相轮即为千寻塔的塔刹形状。中心柱以大石条稳固作法更是雷同。崇圣寺三塔及大理地区的宏圣寺塔、佛图寺塔塔檐层数,一反奇数惯例,均为偶数。南北塔10层、佛图寺12层、千寻塔、宏圣寺塔16层。塔砖规格,千寻塔大约有15种型号。北塔约有八种,除47~52厘米长大条砖外,其余规格完全一样。砖质细密、音响清脆。砖背均有细绳纹印迹,砖侧模印人名或塔形符号。人名系砖匠名字,有左光、左丑、春丑等。胶结材料有红泥和搀灰泥两种。

南北二塔不但构造、外形、大部相同,做法有趣的是二塔相对而倾,南塔倾斜18°,塔尖偏心93厘米,方向西北。北塔倾斜12°,塔尖偏心90厘米,方向西南。按“旁二塔如翼内向”记载,400多年前已是倾斜之塔了

标签:  大理  记载  南北  年至  厘米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崇圣寺三塔历史背景介绍》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巨石阵的历史沿革》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洱海的景色

下一篇:洱海的水源有哪些

民间习俗排行

民间习俗精选

民间习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