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年,唐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元和十五年,农历庚子鼠年。
吐突承璀被杀
吐突承璀,字仁贞,闽人。幼入宫,以小黄门侍奉东宫,敏慧有才,迁掖廷局博士。宪宗即位,
唐宪宗李纯
授内常侍、左监门卫将军。迁左神策中尉、左街功德使,封蓟国公。元和四年(八一0),奉诏率诸道兵讨伐成德(今河北正定)王承宗,逾年无功,罢为军器庄宅使。六年,以收取贿赂出为淮南监军使。八年,入朝为弓箭库使、左神策中尉。后以奏请立澧王为太子,卷入宦官之间斗争,宪宗暴卒之日,被神策中尉梁守谦等人所杀。柳公权为翰林侍书学士
穆宗见夏州(今内蒙白城子)观察判官柳公权书法墨迹,颇为喜爱,元和十五年(八二0)三月十九日,以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穆宗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此之善?”公权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知公权以笔为谏,默然改容。
桂仲武执斩杨清
元和十五年(八二0)初,新任安南都护桂仲武至安南,杨清拒其入城。清用刑残酷,士卒离心。仲武派人游说其部下酋豪,数月之间,降者相继,得兵七千余人。朝廷以为仲武逗留不进,月廿一日,穆宗以桂管(今广西桂林)观察使裴行立为安南都护,以代仲武。二月廿四日,贬仲武为安州(今湖北安陆)刺史。仲武未及赴安州任,三月廿九日,安南将士开门迎仲武入城,仲武执斩杨清,收复安南。裴行立行至海门而卒,朝廷复以仲武为安南都护。
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
元和五年(八一0),元稹贬为江陵士曹。稹与监军崔潭峻关系密切,时穆宗为太子,闻宫人诵元稹诗歌,十分喜爱。十五年正月,穆宗即位,潭峻入朝,献稹诗歌百余篇。五月九日,以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朝议以稹为宦官推荐而鄙薄其人。时中书门下同僚一起吃瓜,有青蝇聚集其上,中书舍人武儒衡以扇挥之,说道:“青蝇从何而来,集于此地?”同僚皆大惊失色,儒衡意气自若。
令孤楚罢相
宰相令孤楚为宪宗景陵山陵使,纵容部吏盗用官物,又不给付工匠工钱,将工匠工钱十五万缗作为节余奉献。工匠怨声载道,元和十五年(八二0)七月廿七日,罢令孤楚为宣歙池(今安徽宣城)观察使。
李鄘卒
李鄘,字建侯,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大历(七六六至七七九)中登进士,又以书判高等,授秘书省正字。署朔方军(今宁夏灵武)幕僚,建中四年(七八三),李怀光叛,鄘密奏其军中虚实,被囚狱中,怀光被杀,始出狱。历山南东等道幕僚。入朝为吏部员外郎,迁京兆尹。元和二年(八0七),拜凤翔(今陕西)节度使,奏除该镇“神策行营”之号。五年,移淮南节度使,发兵讨伐淮西,并贡献财赋助军。十二年,被原淮南监军吐突承璀荐引为相,坚辞不就,改户部尚书。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致仕,元和十五年(八二0)八月卒。
杨于陵建议两税征收实物
自建中元年(七八0)实行两税法,征收现钱,钱重货轻,流弊无穷。元和十五年(八二0)八月,兵部尚书杨于陵综合朝廷百官意见,建议两税、榷酒、榷盐等,皆以布帛及当地所产实物交纳,不再征收钱币,以解决钱重货轻,农夫贱卖布帛以换取钱币的问题。于陵奏请中书门下和御史台诸司长官审议施行,穆宗准奏。
阇婆国遣使朝贡
元和十五年(八二0)十月一日,阇婆国(又名诃陵、社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遣使朝贡。
王承宗卒
元和十五年(八二0)十月十一日,成德(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承宗卒。王承宗,原成德节度使王士真长子,契丹后裔。初为成德节度副使。元和四年(八0九)三月,士真卒,承宗继为节度留后,宪宗未准,遂上表谢罪,并献德、棣二州。宪宗以德州(今山东陵县)刺史薛昌朝为德棣观察使。承宗反悔,囚昌朝。宪宗命神策中尉吐突承璀率大军征讨,无功而还。遂因其遣使谢罪而赦。十年,官军讨淮西,又与淄青李师道合谋出兵扰乱朝廷后方,援救淮西。宪宗再发兵讨伐,仍未取胜。十二年,朝廷平定淮西,承宗畏惧,奏请以二子入朝为质,献德、棣二州。并上供赋税,请朝廷任命官吏。宪宗准奏,复其官爵,仍为成德节度使。
王承元归顺朝廷
元和十五年(八二0)十月十一日,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卒,部下匿不报丧。承宗二子知感、知信皆在京师为质,诸将欲以辖内诸州大将为节度使,参谋崔燧以承宗祖母凉国夫人命,立承宗弟、观察支使王承元主持军务。承元欲归顺朝廷,因与监军商议,密表奏请朝廷任命节度使。十六日,朝廷以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以王承元为义成(今河南滑县)节度使。十一月五日,穆宗遣谏议大夫郑覃赴镇州宣慰,赐钱一百万缗赏成德将士。成德诸将及邻道得知承元奏请朝廷命帅,皆以过去割据世袭之事劝阻,承元不听。及闻朝廷以承元为义成节度使,将士喧哗,号哭不从。承元出其家财以赏将士,择其有功者加官一级,并以淄青李师道抗拒朝廷,自取灭亡之事为例,请诸将执行朝廷诏令。部将李寂等十余人不听,承元斩之,以儆效尤,军中乃定。九日,承元赴镇滑州,将吏或以镇州器用财货送行,承元皆命留之。
皇甫镈卒
元和十五年(八二0)十二月,崖州司户皇甫镈卒。皇甫镈,泾州临泾(今甘肃镇原)人。贞元(七八五—八0四)初中进士,登贤良文学制科,授监察御史,屡迁至司农卿、兼御史中丞,判度支。宪宗朝,讨伐淮西(今河南汝南)吴元济,切于军需馈运,镈勾剥严急,颇受宠遇。元和十三年(八一八),授同平章事,拜为宰相。镈有吏才,而无人望,以聚敛媚上得宠。裴度、崔群屡言其奸佞,镈进谗言,罢二人相位,出为外官。元和后期,宪宗以世道太平,肆意娱乐,镈与程异逢迎阿谀,屡贡钱物。又贿赂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以得相位。荐引方士柳泌、僧大通,为宪宗炼制金丹。穆宗即位后被贬。
辛秘卒
元和十五年(八二0)十二月,前昭义(今山西长治)节度使辛秘卒。辛秘,陇西(今甘肃武山西北)人。贞元(七八五-八0四)中,明经及第,授华原(今陕西耀县)主簿。以书判入等,转长安尉,迁太常博士。元和(八0六—八二0)初,拜湖州刺史,参与平定李锜叛乱,以功迁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行军司马。历汝州(今河南临汝)、常州刺史、河南尹。十二年,拜昭义节度使,节费积粮,修治军器,为时所称。卒年六十四岁。
户部奏计户账
元和十五年(八二0),户部奏计户账,总计全国户籍二百三十七万五各四百,人口一千五百七十六万。定州(今河北定县)、盐州(今陕西定边)、夏州(今内蒙白城子)、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东川(今四川三台)、岭南(今广东广州)、黔中(今四川彭水)。邕管(今广西南宁)、容管(今广西容县)、安南(今越南河内)凡九十七州未申报户账。
日僧灵仙登五台山
元和十五年(八二0),日僧灵仙登五台山(今山西),此为日本僧人登五台山之始。
萧俛、段文昌奏请销兵
元和十五年(八二0),宰相萧俛、段文昌以官军平定淄青(今山东东平西北)叛乱,成德(今河北正定)王承元归顺朝廷,天下太平,因献销兵之议,奏请穆宗密诏天下军镇,每年限百人之中有八人逃死不补。穆宗沉湎酒色,不理国政,遂准其奏。诸道逃亡士卒颇多,聚山为盗。此后朱克融、王庭凑作乱,一呼而亡卒皆集。朝廷再失河朔,颇与此相关。
郑余庆卒
元和十五年(八二0)十一月廿五日,检校司徒、兼太子少师郑余庆卒。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今河南)人。大历(七六六-七七九)中举进士,建中末(七八四)辟为山南西(今陕西汉中)节度幕府。贞元(七八五—八0四)初入朝,八年,选为翰林学士,十四年,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拜为宰相。顺宗朝为尚书左丞。宪宗即位,复拜为相。后历任东都(今河南洛阳)留守,山南西节度使,兼太子少师、检校司空,兼判国子祭酒事等。余庆熟谙典章,专意儒学,曾主持详定《元和格后敕》三十卷,奏请以文官俸禄修两京国子监,为时所称。卒年六十四岁。有文集五十卷,今不传。
韦处厚撰成《翰林学士记》
元和十五年(八二0),翰林学士韦处厚重写翰林学士题记,撰成《翰林学士记》。该书系研究唐代翰林院制度第一手资料,收入南宋洪迈编集的《翰苑群书》中,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影印本。
女学士宋若莘卒
元和十五年(八二0),女学士宋若莘卒。宋若莘,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父庭芬,世为儒学。若莘为庭芬长女,性情娴雅聪惠,习经艺诗赋,好学有才。贞元四年(788),昭义(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抱真推荐,德宗召若莘与其妹若昭、若伦、若宪、若荀五人一同入宫,以诗赋为试,兼问经史大义,若莘姊妹对答如流,德宗深为叹赏。德宗作诗,若莘姊妹与侍臣唱和,宫中呼为学士先生。自贞元七年以后,若莘专掌宫中记注簿籍。著《女论语》十篇。
林宝撰成《元和姓纂》
元和(八0六—八二0)年间,林宝撰成《元和姓纂》十卷。林宝,生卒年不详,济南(今属山东)人,官至朝议郎、太常博士。元和七年,宪宗命宰相李吉甫召集饱学通儒之士,撰修《姓纂》,作为酬封武将之依据。林宝精通谱学,受李吉甫委托,参考旧史经籍、诸家图谱,历时七个月之久,撰成此书,题名《元和姓纂》。该书以四声音韵分类,每韵以世家大姓为首,记叙自魏晋以来,除皇族之外世家大族及公卿显贵族系。该书至明初亡失,今本系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仍分十卷。现通行本为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商务印书馆出版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记》。
吴可久由摩尼教改信佛教
吴可久夫妇信奉摩尼教。元和十五年(八二0),其妻卒,可久梦其妻中邪为蛇,言转信《金刚经》,可免灾。遂与其妻兄请僧传《金刚经》皈依佛门。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八二零年)
春,正月,沂、海、兖、密观察使曹华请徙理兖州,许之。
义成节度使刘悟入朝。
初,左军中尉吐突承璀谋立澧王恽为太子,上不许。及上寝疾,承璀谋尚未息。太子闻而忧之,密遣人问计于司农卿郭钊。钊曰:“殿下但尽孝谨以俟之,勿恤其他。”钊,太子之舅也。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
中尉梁守廉与诸宦官马进潭、刘承偕、韦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杀吐突承璀及澧王恽,赐左、右神策军士钱人五十缗,六军、威远人三十缗,左、右金吾人十五缗。
闰月,丙午,穆宗即位于太极殿东序。是日,召翰林学士段文昌等及兵部郎中薛放、驾部员外郎丁公著对于思政殿。放,戎之弟;公著,苏州人;皆太子侍读也。上未听政,放、公著常侍禁中,参预机密,上欲以为相,二人固辞。
丁未,辍西宫朝临,集群臣于月华门外。贬皇甫镈为崖州司户,市井皆相贺。
上议命相,令狐楚荐御史中丞萧俛。辛亥,以俛及段文昌皆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楚、俛与皇甫镈皆同年进士,上欲诛镈,俛及宦官救之,故得免。壬子,杖杀柳泌及僧大通,自馀方士皆流岭表,贬左金吾将军李道古循州司马。
癸丑,以薛放为工部侍郎,丁公著为给事中。
二月丁丑,乙卯,尊郭贵妃为皇太后上御丹凤门楼,赦天下。事毕,盛陈倡优杂戏于门内而观之。丁亥,上幸左神策军观手搏杂戏。庚寅,监察御史杨虞卿上疏,以为:“陛下宜延对群臣,周遍顾问,惠以气色,使进忠若趋利,论政若诉冤,如此而不致升平者,未之有也。”衡山人赵知微亦上疏谏上游畋无节。上虽不能用,亦不罪也。壬辰,废邕管,命容管经略使阳旻兼领之。
安南都护桂仲武至安南,杨清拒境不纳。清用刑惨虐,其党离心。仲武遣人说其酋豪,数月间,降者相继,得兵七千馀人。朝廷以仲武为逗遛,甲午,以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为安南都护。乙未,以太仆卿杜式方为桂管观察使。丙申,贬仲武为安州刺史。
丹王逾薨。
吐蕃寇灵武。
宪宗之末,回鹘遣合达干来求婚尤切,宪宗许之。三月,癸卯朔,遣合达干归国。
上见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书迹,爱之。辛酉,以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上问公权:“卿书何能如是之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默然改容,知其以笔谏也。公权,公绰之弟也。
辛未,安南将士开城纳桂仲武,执杨清,斩之。裴行立至海门而卒。复以仲武为安南都护。
吐蕃寇盐州。
初,膳部员外郎元稹为江陵士曹,与监军崔潭峻善。上在东宫,闻宫人诵稹歌诗而善之。及即位,潭峻归朝,献稹歌诗百馀篇。上问:“稹安在?”对曰:“今为散郎。”夏,五月,庚戌,以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朝论鄙之。会同傣食瓜于阁下,有蝇集其上,中书舍人武儒衡以扇挥之曰:“适从何来,遽集于此!”同僚皆失色,儒衡意气自若。
庚申,葬神圣章武孝皇帝于景陵,庙号宪宗。
六月,以湖南观察使崔群为吏部侍郎,召对别殿。上曰:“朕升储副,知卿为羽翼。”对曰:“先帝之意,久属圣明,臣何力之有!”
太后居兴庆宫,每朔望,上帅百官诣宫上寿。上性侈,所以奉养太后尤为华靡。
秋,七月,乙巳,以郓、曹、濮节度为天平军。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令狐楚坐为山陵使,部吏盗官物,又不给工人佣直,收其钱十五万缗为羡馀献之,怨诉盈路。丁卯,罢为宣、歙、池观察使。
八月,癸已,发神策兵二千浚鱼藻池。戊戌,以御史中丞崔植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己亥,再贬令狐楚衡州刺史。
上甫过公除,即事游畋声色,赐与无节。九月,欲以重阳大宴。拾遗李珏帅其同僚上疏曰:“伏以元朔未改,园陵尚新,虽陛下就易月之期,俯从人欲;而《礼经》著三年之制,犹服心丧。遵同轨之会始离京,告远夷之使未复命。遏密弛禁,盖为齐人。合谋后庭,事将未可。”上不听。
戊午,加邠宁节度使李光颜、武宁节度使李愬并同平章事。
冬,十月,王承宗薨,其下秘不发丧,子知感、知信皆在朝,诸将欲取帅于属内诸州。参谋崔燧以承宗祖母凉国夫人命,告谕诸将及亲兵,立承宗之弟观察支使承元。承元时年二十,将士拜之,承元不受,泣且拜,诸将固请不已。承元曰:“天子遣中使监军,有事当与之议。”及监军至,亦劝之。承元曰:“诸公未忘先德,不以承元年少,欲使之摄军务,承元请尽节天子以遵忠烈王之志,诸公肯从之乎!”众许诺。承元乃视事于都将听事,令左右不得谓己为留后,委事于参佐,密表请朝廷除帅。庚辰,监军奏承宗疾亟,弟承元权知留后,并以承元表闻。
党项复引吐蕃寇泾州,连营五十里。
辛巳,遣起居舍人拍耆诣镇州宣慰。
壬午,群臣入阁。谏议大夫郑覃、崔郾等五人进言:“陛下宴乐过多,畋游无度。今胡寇压境,忽有急奏,不知乘舆所在。又晨夕与近习倡优狎暱,赐与过厚。大金帛皆百姓膏血,非有功不可与。虽内藏有馀,愿陛下爱之,万一四方有事,不复使有司重敛百姓。”时久无阁中论事者,上始甚讶之,谓宰相曰:“此辈何人?”对曰:“谏官。”上乃使人慰劳之,曰:“当依卿言。”宰相皆贺,然实不能用也。覃,珣瑜之子也。上尝谓给事中丁公著曰:“闻外间人多宴乐,此乃时和人安,足用为慰。”公著对曰:“此非佳事,恐渐劳圣虑。”上曰:“何故?”对曰:“自天宝以来,公卿大夫竞为游宴,沉酣昼夜,优杂子女,不愧左右。如此不已,则百职皆废,陛下能无独忧劳乎!愿少加禁止,乃天下之福也。”
癸未,泾州奏吐蕃进营距州三十里,告急求救。以右军中尉梁守谦为左、右神策京西、北行营都监,将兵四千人,并发八镇全军救之。赐将士装钱二万缗。以郯王府长史邵同为太府少卿兼御史中丞,充答吐蕃请和好使。初,秘书少监田洎入吐蕃为吊祭使,吐蕃请与唐盟于长武城下,洎恐吐蕃留之不得还,唯阿而已。既而吐蕃为党项所引入寇,因以为辞曰:“田洎许我将兵赴盟。”于是贬洎郴州司户。
成德军始奏王承宗薨。乙酉,徙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以王承元为义成节度使,刘悟为昭义节度使,李愬为魏博节度使。又以左金吾将军田布为河阳节度使。
渭州刺史郝玼出兵袭吐蕃营,所杀甚众。李光颜发邠宁兵救泾州。邠宁兵以神策受赏厚,皆愠曰:“人给五十缗而不识战斗者,彼何人邪!常额衣资不得而前冒白刃者,此何人邪!”汹汹不可止。光颜亲为开陈大义以谕之,言与涕俱,然后军士感悦而行。将至泾州,吐蕃惧而退。丙戌,罢神策行营。西川奏吐蕃寇雅州。辛卯,盐州奏吐蕃营于乌、白池,寻亦皆退。
十一月,癸卯,遣谏议大夫郑覃诣镇州宣慰,赐钱一百万缗以赏将士。王承元既请朝命,诸将及邻道争以故事劝之,承元皆不听。及移镇义成,将士喧哗不受命,承元与柏耆召诸将以诏旨谕之,诸将号哭不从。承元出家财以散之,择其有劳者擢之,谓曰:“诸公以先代之故,不欲承元去,此意甚厚。然使承元违天子之诏,其罪大矣。昔李师道之未败也,朝廷尝赦其罪,师道欲行,诸将固留之。其后杀师道者亦诸将也。诸将勿使承元为师道,则幸矣。”因涕泣不自胜,且拜之。十将李寂等十馀人固留承元,承元斩以徇,军中乃定。丁未,承元赴滑州。将吏或以镇州器用财货行,承元悉命留之。
上将幸华清宫,戊午,宰相率两省供奉官诣延英门,三上表世谏,且言:“如此,臣辈当扈从。”求面对,皆不听。谏官伏门下,至暮,乃退。己未,未明,上自复道出城,幸华清宫,独公主、驸马、中尉、神策六军使帅禁兵千馀人扈从,晡时还宫。
十二月,己已朔,盐州奏:吐蕃千馀人围乌、白池。
庚辰,西川奏南诏二万人入界,请讨吐蕃。
癸未,容管奏破黄少卿万馀众,拔营栅三十六。时少卿久未平,国子祭酒韩愈上言:“臣去年贬岭外,熟知黄家贼事。其贼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遂攻劫州县,侵暴平人,或复私仇,或贪小利,或聚或散,终亦不能为事。近者征讨本起裴行立、阳旻,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争献谋计。自用兵以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二万馀人,倘皆非虚,贼已寻尽。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罔朝廷。邕、容两管,经此凋弊,杀伤疾疫,十室九空,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自南讨已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贼所处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使宣谕,必望风降伏。仍为选择有威信者为经略使,苟处置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上不能用。
《进奏院状》是出现于中国唐代的一种原始新闻传播媒介,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切证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出现得最早的报纸的雏形。由于《进奏院状》的存在,中国目前是世界新闻史学术界公认的最先有报纸的国家。...
2023-03-220阅读全文 >>说到姜子牙大家都知道他不仅仅是法力高强,而且也非常的聪明,对于打仗这件事情也是在行的,还有他心系天下百姓,为的就是给天下百姓做好事谋求福利了,但是很多人在他的带领下封神了,但是姜子牙好像没有封神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其实关于姜子牙没有封神这件事情说法还是...
2023-03-230阅读全文 >>日月神教一共有两门世代相传的武功秘籍,一门是《葵花宝典》,另一门是《吸星大法》。这两门武功都是江湖上最顶级的存在,只要精通任意一门便可成为至尊强者,任我行当年没有选择修炼葵花宝典,而是全力钻研吸星大法,虽然吸星大法和葵花宝典相比要逊色一些,但修炼葵花宝典的风险太大,任我行也不敢轻易尝试。很多人好奇吸...
2023-03-230阅读全文 >>天文学家首发现大气含水系外行星K2-18b据ETtoday(陈亭伃):近日在《自然天文学》杂志(Nature Astronomy)中,针对太阳系外发现一行星,状态类似地球,引发天文界、科学界的热烈讨论。这颗代号为「K2-18b」的系外行星温度与地球相当类似,大气中也发现有水分的存在,是目前唯一具有两...
2023-03-230阅读全文 >>巨浪直扑沿岸。海浪冲到沿岸酒店泳池之上。大浪直击沿岸,造成部分设施受损。有旅客以为是海啸来袭。印尼巴厘岛近日受不寻常巨浪冲击,不少在岸边酒店度假的旅客,亲眼目睹海浪直扑沿岸的惊险一刻,有人甚至以为是海啸来袭。从旅客所拍摄的短片可见,海边突然掀起巨浪,直扑沿岸酒店泳池,吓得在场人士高声尖叫。另有影片显...
2023-03-230阅读全文 >>大家可能在电视、小说中都看到过杀手这类人物,他们拥有强悍的身手在世界各地出没,其实在我们中国就有一个这样的杀手组织,这个组织十分神秘,比中国通灵部队749局还要隐蔽,只有一点点传闻在外界流传,它名叫七色,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杀手七色组织。七色杀手组织中国七色组织是我国一个高度机密单位,就像它的名字一...
2023-03-220阅读全文 >>公元577年历史年表 公元577年历史大事 公元577年大事记
公元573年历史年表 公元573年历史大事 公元573年大事记
公元578年历史年表 公元578年历史大事 公元578年大事记
公元579年历史年表 公元579年历史大事 公元579年大事记
公元581年历史年表 公元581年历史大事 公元581年大事记
公元580年历史年表 公元580年历史大事 公元580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