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为什么古代重孝道

发布时间:2023-03-22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均采用不同的形式倡导并践行着“以孝治国”的方针。

以孝治国的思想最早萌芽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对其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扩充,将其升华人伦之本和治国之维,至两汉时期被正式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贯彻施行,后续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延续汉代“以孝治国”的大前提下,从政治、民生、经济等各个方面对其不断完善,丰富了以孝治国的思想内涵,使其更具备普适性与可行性,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君主专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什么古代重孝道

那古代统治者为何均将“以孝治国”奉为圭臬呢?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接下来,请随着笔者的脚步,一起去探寻绵延已久的孝治文化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古代统治者为何重视以孝治国?

1、儒家孝道思想对古代社会思潮的影响

自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正式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深入于各个阶层。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儒家经典《孝经》对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阐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意思就是说,我们能有机会来这世上,都是父母的辛劳。所以,要对父母尽孝,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所谓的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儒家孝道思想对整个社会的教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古代统治者也不例外。因此,以孝治国也便成为了新统治者上台后所推行的治国之策。

2、有孝才有忠,对父母尽孝才可能对君主尽忠

自古以来,孝与忠便是相互依存。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升华。《礼记·祭义》记载“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狭义的孝指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赡养,而广义上的孝则包含对君主的忠心和对职责的忠诚,而这也正是统治者所看重的。

因此,古代统治者以孝治国的目的之一便是选拔忠孝之人入朝为官,行君臣之道,帮助君王维持其封建统治秩序。试想,一个自私自利,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的人,又如何指望他为官之后为君主分忧,为黎民百姓谋福?

3、维护封建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

古代推行以孝治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延续封建统治,保证君王的利益。通过“孝”,与忠君爱国相联系,使“忠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古代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这个道理。父为子纲,所以在家里要孝经父母;君为臣纲,所以在国家层面上要忠于君王。如此一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尊卑等级秩序得以创立,社会矛盾也得以缓和,有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

以孝治国是古代统治者所一直奉行的政策,其实质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统治。辩证来看,以孝治国确实有其积极意义,如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家庭之间的血缘亲情关系,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等等;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消极内容,如家长对子女的绝对支配、愚孝等。

在当代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吸取传承数千年的孝道文化中的精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老人,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摈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愚孝等行为,促进孝道文化的健康发展。

标签:  治国  父母  古代  统治者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为什么古代重孝道》感兴趣,还可以看看《爱因斯坦电梯思想实验》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