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白色大熊猫身影

发布时间:2023-03-23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奇趣自然 > 手机阅读

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白色大熊猫身影

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白色大熊猫身影

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白色大熊猫身影

四川出现全球首例「白熊猫」身影!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5日指出,4月中旬海拔2000公尺左右拍摄到「白熊猫」的身影,全身毛发、爪子皆为白色,眼睛则呈现红色。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晟分析,这只白熊猫应该是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年龄大约是1至2岁左右。

李晟指出,「白化」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都能发现,但这种基因突变在物种中仍为少数现象。「白化」基因突变会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因此外观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若只是单纯的白化,并不影响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只不过,在自然环境中会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也比较敏感。

这次卧龙捉到的白熊猫影像是首例完全白化个体,李晟说,这表示,在卧龙的熊猫族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从照片上来看,这只白熊猫体格健壮,步态稳健,亦证实了突变可能没有影响到正常生活,不过单凭照片还无法确定白熊猫性别。

根据了解,当带有白化基因的熊猫与一般「黑白熊猫」繁殖出后代时,第一代宝宝外表仍为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当两个都带有突变基因的熊猫交配繁殖时,后代就有可能出现「白化」熊猫。至于卧龙的白化突变基因是否能传递下去,李晟说,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未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将增加针对白熊猫,增加活动区域红外线相机,持续追踪成长、发育过程,观察活动轨迹与社交关系,如果能拍到白熊猫的下一代,将更有研究价值。

相关报道:四川卧龙拍摄到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

据新华社成都5月25日电(余里):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25日对外发布首张白色大熊猫照片,保护区内海拔2000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于4月中旬摄录下一张大熊猫影像,图片清晰显示出这只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

这只熊猫毛发通体呈白色、爪子也为白色,眼睛为红色,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据专家分析,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可以判断该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型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熊猫,年龄大概在1至2岁。

据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白化”现象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但均较为罕见,通常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动物体内无法正常合成黑色素,从而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黄白色或浅黄色。单纯的“白化”突变并不影响动物正常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除了可能造成动物在环境中更容易被发现、身体对日光直射比较敏感以外,通常对动物的活动、繁殖均没有明显影响。

卧龙此次拍摄到的熊猫,表明在卧龙的大熊猫区域种群中,存在“白化”突变基因。从照片上来看,该个体体格壮实,步态稳健,也从侧面证实了该突变可能没有影响到这只熊猫的正常生活。

“白化”突变是隐性基因,可以遗传。每个动物个体的体内有分别来自父母双方的两套基因,只有当来自父、母双方的该基因均为突变型时,动物个体才会表现出“白化”的性状。根据目前的数据还无法判断这只个体的性别。

当这只熊猫与不携带突变基因的正常野生个体(也就是普通的“黑白”熊猫)成功繁育出后代时,第一代熊猫宝宝的外部形态将仍是普通的黑白色型,但体内将会携带一份“白化”突变基因。而之后,当两个均携带有突变基因的个体再次交配繁殖,它们的后代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份基因均为突变型的情况,在外部形态上就表现为“白化”个体。在卧龙这个大熊猫种群中,白化突变基因是否会进一步传递下去,还需要通过保护区持续的野外监测来进行观察研究。

据了解,为摸清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结构,掌握了解不同物种对栖息地利用状况,2018年,卧龙自然保护区启动了卧龙野生动物网格化监测科研工作,该工作在全区不同生态系统中,选择了7个样区,每个样区20平方公里,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以此系统监测区内野生动物的分布与动态变化。这次白色大熊猫照片就来自其中一个监测样区。

标签:  突变  基因  熊猫  卧龙  个体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四川卧龙出现全球首例白色大熊猫身影》感兴趣,还可以看看《美军研制一款超音速导弹 30分钟内全球打击》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奇趣自然排行

奇趣自然精选

奇趣自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