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宋代漆器工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3-22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习俗 > 手机阅读

宋代是承前启后的漆器的时代。宋代的漆器制造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剔红、堆红、戗金、螺钿、填漆、描金、犀皮等等工艺各争所长。

宋代漆器工艺有哪些

剔红、戗金等崭新工艺的繁盛,足以说明宋代的漆器制造是一座高峰。而“剔红”工艺,无疑是宋代漆器对中国做出的最大贡献,它的出现使漆器迈向更精湛的艺术境界。宋代漆器工艺发展的最大一个突出成就是雕漆的兴起。

据文献记载,唐代已有雕漆,遗憾的是至今并未见到唐代的雕漆实物。宋代雕漆是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雕漆作品。历代文人对宋代的雕漆著录颇多,极尽推崇与赞誉。

雕漆的制作方法是,在已做好的木胎或金银胎上层层髹漆,待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再按所需图案雕刻出花纹,其纹饰具有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的浮雕效果。因其所雕漆色不同,雕漆又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彩、剔犀等若干品种。宋代雕漆之中最著名的就是剔红。宋代剔红漆器是中国漆器的巅峰,除了剔红,宋代雕漆还有剔黑、剔犀等,足证宋代雕漆业的繁盛。

剔黑

剔黑,即用黑漆堆积,然后剔刻花纹的做法,又称雕黑漆。分为纯黑剔黑,朱地剔黑,朱锦地剔黑,黄地剔黑,黄锦地剔黑,绿地剔黑,绿锦地剔黑等多种。在中国尚未发现宋代剔黑漆器,但日本文化厅收藏有宋代剔黑婴戏图盘。盘内外髹黑漆,盘内雕楼阁3重,刻画的是中秋之夜的景色。盘内外壁雕有各种花卉。此盘髹漆较薄,花纹雕刻不深,全盘高低一致,尚有唐代雕漆有如印板的遗意,其风格和元代雕漆不同,而与宋代醉翁亭雕漆盘相似。因此,剔黑婴戏图盘至晚也应是一件南宋时期的制品。

剔红

元人孔克齐在《至正直记》“故宋剔红”中写道:“故宋坚好剔红、堆红等小柈香金箸瓶,或有以金柈底而后加漆者,今世尚存,重者是也。或银、或铜、或锡。”

明人曹昭与王佐也在《新增格古要论》“剔红”中指出:“宋朝内府中物,多是金银作素(内胎)者。”宋代的雕红漆器重量相对较重,因为许多胎很多都是金银等贵重金属制造。宋代的雕红漆器雕法精湛,令明清两代学者、收藏家赞美不已。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雕刻精妙者,以宋为贵。俗子辄论金银胎,最为可笑。盖其妙处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皆俨若图画,为绝佳耳!元时张成、杨茂二家,亦以此技擅名一时;国朝果园厂所制,刀法视宋尚隔一筹。”

明人黄大成在《髹饰录》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又有无锦文者,其像旁刀迹见黑线者极精巧。”明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写道:“宋人雕红漆器如宫中用盒,多以金银为胎,以朱漆厚堆,至数十层、百层,始刻人物楼台花草等象。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

明人张应文在《清秘藏》中写道:“宋人雕红漆器,宫中所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鲜,漆极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皆俨若图画为佳绝耳。”

清人谢堃在《金玉琐碎》中写道:“宋有雕漆盘盒等物,刀入三层,书画极工。竟有以黄金为胎者,盖大内物也。民间有银胎、灰胎,亦无不精妙。”清人邓之诚在《骨董续记》中写道:“袁珏生侍讲藏宋雕漆小盒,径不及寸,金底,上刻云龙,鳞鬣筋肉,骨角爪牙,夭矫飞动,宛若生成。平生所见雕漆,此为第一,迥非明代漆器可比。”

剔犀

剔犀俗称“枣儿犀”,北京、山西又称其为“云雕”,日本则称之为“屈轮”。剔犀漆器在宋、金时期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剔犀漆器是用两色或二色漆,一般情况下都是两种色漆,在胎骨上先用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积成一个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漆刷若干道,有规律地使两种色层达到一定厚度,然后用刀雕刻出回纹、云钩、剑环、卷草等不同的图案,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颜色的漆层,灿然成纹,取得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但是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

剔彩

剔彩是雕漆的一个品种。剔彩漆器就是在漆器的制作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去,每层若干道,使各色都有一个相当的厚度,然后用刀雕刻花纹。剔彩的漆色一般有红、黄、绿、紫、黑等色,需要表现某种色漆时,便剔去在它以上的漆层,使之显露出来,并在它的上面刻花纹,最终使一器之上显露出各个漆层的颜色,达到五彩斑斓的效果。所谓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刻出来的。

明代宣德漆器最重要的成就就是成功地制作了剔彩漆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剔彩漆器便是宣德剔彩檎双鹂大捧盒。剔彩自宣德时期出现以后,到了嘉靖时期才又大规模地出现,传世品较多。

标签:  宋代  漆器  写道  雕刻  金银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宋代漆器工艺有哪些》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小泥车》作品的人物赏析》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民间习俗排行

民间习俗精选

民间习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