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剑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地位高

发布时间:2023-03-23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习俗 > 手机阅读

剑,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武器,也是侠义的象征。为什么剑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高于其他兵器呢?

剑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地位高

最早的剑,是我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剑。这已为无数考古学者、历史学家所证实。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时代的墓中,都曾经掘出柳叶形青铜短剑。青铜是用锡铅铜混合而成具有较强的硬度。

春秋时期,与中原地区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吴、越等国的步兵都擅长用剑。他们使用的剑,剑身很长。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那时候,吴国、越国善于铸剑,铸剑技术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铸出的宝剑名扬天下。

春秋晚期至战国可说是铜剑最发达的时期,除个别地区的剑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风格外,形制上一般都开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铜剑,绝大部分都有剑首,并普遍出现了剑格,但具剑箍的还较少。长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吴王光剑等等,都是这时期的重要作品。

这些宝剑制作精美,表现了卓越的制作工艺。东周青铜剑,以吴国、越国的最为上乘,《周礼·考工记》载:“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通长55.7厘米,身满饰菱形纹,剑格两面以蓝色琉璃镶嵌花纹。

剑身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鸟篆铭文。该剑被我们认定为国宝文物。战国铜剑有了长足的发展,数量特别多,这与当时战争的增多和加剧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形式的变化,即车战转化为徒步战,在短兵相接中,剑就会起到重要作用。这时的铜剑一般都较长,有的长度几近100厘米。

《楚辞·国殇》云:“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足以说明长剑在这时很普遍。有剑箍的剑,可谓司空见惯。一些铜剑,常伴有漆制剑鞘出土。有的在剑茎上还缠有缑(丝绳)。铜剑上有铭文的也较多。  

然而从学术上来讲,剑的起源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无定论。直到春秋时期,剑的形制才正式确定,并且得到广泛的应用。春秋时期的剑多为短剑,一般长50厘米左右。到了战国时期,短剑依然存在,并且比较繁荣,又出现了长度在80厘米以上的长剑,其中最长的达到140厘米。

剑身由短而长的变化,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春秋以前,战争以车战为主,士兵们站在不同的战车上相互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剑身再长,也不如传统的长兵器能够发挥战斗力。在这一时期,剑的主要用途是防身。

当时的“虎贲”勇士,多随身携带一把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骑兵部队和步兵部队获得大发展,迫切需要相应的短兵器,剑的地位骤然提高,形制也相应地丰富了。

第二,冶金工艺的进步,使得剑的质量及杀伤力大为提高,剑身的延长也成为可能。

第三,随着实战经验的丰富,剑的使用技术趋于成熟。不同技术和不同兵种的需要,使得剑的形制趋于多样化。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剑的勃兴,海内出现了一股“剑术热”。一大批铸剑师、剑术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如越国的铸剑师欧冶子,如齐国的张仲和曲城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后人因此称剑术为“曲城之学”。我们熟悉的《干将莫邪》——一个因铸剑而引发的复仇故事,时代背景也处在春秋战国时期。

东汉人所著的《吴越春秋》中,也以春秋时期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剑术故事:越王听说越国南林地区有位女子善于用剑,便诏令女子上京,传授剑道。越女在上京途中遇见一位老人,自称“袁公”,想要与她比剑。两人比了几个回合,袁公落败。便化为一只白猿,飞上树不见踪影。

到了国都后,女子见到越王,谈论剑道,说:“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道,内实精神,外示定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气候,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虎。追形逐日,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

实际上,剑的制造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难的正是剑术的普及和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剑的发展,正是由于当时诸侯国互相征伐,战争频繁的大环境,为使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以当时的吴、越、楚三国为例,这三地不仅铸剑水平天下领先,而且国民剑术的平均水平也是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的。

一直到汉代,吴地民风依然“尚勇轻死”,荆楚大地也多“奇材剑客”。

标签:  时期  春秋  厘米  剑术  越王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剑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地位高》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大年初九习俗习俗盘点》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民间习俗排行

民间习俗精选

民间习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