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总是有一些陋习,比如清朝时期的裹脚还有留长辫,为什么会这样呢?都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而决定的,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常落后的,裹脚就是把女子的脚给折断,从小女子的脚就要被绑起来,久而久之慢慢的被压断,古时候的人们为什么会喜欢这样呢?为什么喜欢小脚?裹脚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具体的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古代文人偏爱小脚?缠足的历史是何时开始的?对于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书君先要说明,现代人对于缠足是一种对女子的残害,这是有共识的,民国建立时缠足被孙中山先生明令禁止。下面根据问题的顺序进行回答。
1、古代文人墨客对小脚的癖好
有书君但凡看到那只留了一个脚母趾,其余四指被人强制压在了脚掌之下的畸形的小脚或是图片时,心底总会升起一种钻心的疼,却从没有发现哪里有一点美。可历史上却有许多文人墨客却偏要赞美它为"三寸金莲",大谈对小脚的癖好。
隋唐之前也就罢了,他们赞的是天生就比较小的脚。宋朝之后却是盛赞缠足之后形成的畸形之美。让你不得不想:那些文人墨客们是不是有好"那一口"的怪癖?
有一种人叫性拜物狂,即指对于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对于异性身体的某种机能或散发的气味等具有特殊的偏爱和嗜好。
最著名的"恋足"癖患者要数大学者辜鸿铭。辜鸿铭的好嗅莲足是很有名的,"北妓多纤钧,辜往往握而嗅之,嗅己大乐",他还发奇谈说,妇女纤足"其尖能入鼻孔五六分以上者,方为佳品"。
爱莲居士在《谈莲》中说:"某富翁,爱观女子束足,有数女,皆令妻为之狠缠,日必加紧,每当裹时,宛转哀号,翁常视之以为笑乐。"
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提到过小脚,"瘦欲无形,看越生怜惜"、"三寸金莲"、"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摩抚"、"一弯软玉凌波小,两瓣红莲落地轻"。
在"恋足"癖文人的影响下,明清男人们择偶的标准之一就是女人的脚一定要够小。
清朝有个叫方绚的,自称"评花御史",又称"香莲博士"。他对古代女子缠足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他认为女子缠足能够让文人充满丰富联想意会和封建历史积累的"审美欣赏"。
这种人的"恋足"癖好是不是属于跟风现象?就如现在的人看世界杯足球赛一样,大多数人是为了自己对于运动需求的满足。
而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让自己有谈资,表示自己也是有此爱好,"示爱"获得别人的认可,为此成为同类、受到重视,这样以同类人交往,不会被排斥,还可以抱团取暖,正如学吸烟是为了与人交往、穿名牌是要体现身份一样。
这些文化人也不外乎是有爱好的人,尤其爱展现自己的爱好来显示身份地位、张扬个性、凸显时尚,以此成为不同于别人的牛人。
用文字表达、颂扬爱好可是文人墨客的一种自我炫耀,是不同于别人的技能。
缠足虽然是与"吴王好剑客,百姓多疮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盛行的上行下效之风有关,之所以能发展,与当时社会上文人们变态的"恋足"癖好也分不开。
2、缠足的历史是何时开始的?
在男权社会里所谓的女性美,就是要体现出她们"阴柔"的一面,娇小、柔弱、娴静,以及要有柔和的曲线等等。自小处而言,樱桃小口、瓜子脸、杨柳细腰都是女性美的特征,以至于脚也不例外。
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装饰陋习。其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变态,脚形纤小屈曲,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观。
裹小脚的风气,在五代就有,但一直到北宋1070年以前,妇女裹小脚的并不多,但过了1110年,也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缠足逐渐向民间普及。
到南宋,裹小脚成为了女性必须做的事。到明清时期,更是如此,不裹小脚的女人嫁不出去,还被叫成是"大脚",含有贬损之义。
男子的好恶影响到女子的幸福,女子为了得到男人的欢心,只能忍痛缠足。然后成为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
这种现象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男尊女卑,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为了嫁入豪门,就要满足男性的需求。男性以妻妾脚小而有了向外炫耀的资本,也是一种炫富。
林语堂在他的文章《中国人·缠足》中写道:"观看一个小脚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个走钢丝绳的演员,使你每时每刻都在被他揪着心。"缠足的女性走路不便,更难以从事农业劳动。
女性家庭以及家庭并不富裕的女性为了使自己超过她人,让自己博得"美"名,获得男性青睐。以社会需要为要求,以残为美,盲从的女子谁也不甘落后,争妍斗媚,使缠足之风形成并得以发展起来。
有书君觉得当今社会的女子们,也有因为男人喜欢乳大而露"胸器",男人喜欢美女而去做整容成"网红脸",男人喜欢美腿而穿高跟鞋,跟古时候跟风裹小脚,难道不是同出一辙的心理?
有书君也要说:现在的社会已经给女性以充分发展的机会,许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做事条理清晰高效,心理健康,这才是女性该有的最好样子。
她们的爱美、她们的努力,她们的生活,已不是为了得到男性的青睐,而是自己独立的需要。她们明白:无需依靠男性,活出自己,才是一个女人的终极安全感。
沉香救母、宝莲灯的传说广为人知,很多人甚至都能将这个故事倒背如流。这样一个反对天界压制的故事最终以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尾,也符合了人们心中的大团圆的期盼。不过,在故事中扮演反面角色的沉香的舅舅杨戬,他其实才真的是劈山救母的主角。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郎神杨戬的人生经历。1.宝莲灯中国古代的神话...
2023-03-230阅读全文 >>关于青海湖的传闻一直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相信大家都听过关于青海湖灵异事件吧,据说在青海湖里面隐藏着一只真龙,它盘踞在青海湖水底,谁也不知道它的真面目,直到青海湖龙吸水看到了龙真身视频遭到了曝光,大家这才发现龙并不是杜撰出来的神物,世界上真的有龙!青海湖的龙吸水看到了龙 ...
2023-03-230阅读全文 >>所谓的“开国太子”,指的就是古代历朝历代的第一位皇帝的原定的继承人,这些继承人有的成功当了皇帝,但是也有的没能成为下一任继承者,可是无一例外,他们最终全部都没有得到善终,都是因为一些事情或者意外身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开国太子都没有好结果,他们分别都是怎么死的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是熟...
2023-03-230阅读全文 >>最近,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的火爆,除了剧情、画面、历史背景,很多人也一定对鱼肠这个人物有很深刻的印象,虽然剧中的鱼肠是一个人,但是在历史上,“鱼肠”这个名字指的可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把名剑,并且在现在的十大名剑谱上也赫赫有名。究竟历史上鱼肠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历史上的鱼肠剑,之...
2023-03-230阅读全文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又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这首诗第一段,写秦罗敷的美貌;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
2023-03-230阅读全文 >>很久以前的一天,鲁班和妹妹从南方来到北方,走到山西应州地面,看到这荒凉的战场,白骨累累,人民饱受战祸之苦。于是他决定修一座木塔,压一压这里的杀气。谁知鲁班把这个想法和妹妹说了以后,妹妹不愿意,她说建一座大塔需要多长时间呀?她不愿意在荒凉的地方多呆。鲁班说,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一夜便可以建成。妹妹不信,...
2023-03-220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