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海平面上升1000米会怎样

发布时间:2023-03-22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首先假设一下海水上涨1000米的样子。

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十分夸张的想象,地球上永远没有这么多水来上涨1000米。不过我可以简单描述一下地球上如果,这里是假设“如果”真的涨了1000米水,地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海平面上升1000米会怎样

地球上陆地平均海拔为875米,海洋平均深度为3798米。如果按照这个平均值来算,海平面上涨1000米就会淹没所有的陆地,真的成了1根草立足的陆地都找不到的水世界了。但地球表面高低并不是平均的,有高山有沟壑。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到海拔-11034米,最高的高山珠穆朗玛峰为海拔+8848.86米。

海平面上升1000米后,珠穆朗玛峰当然淹不掉。除了珠穆朗玛,也还有一些高原陆地会存留,但不到现有陆地的20%。幸存的陆地将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亚蒙古高原、非洲南部的南非高原和东部的东非高原、北美西部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脉等。

这些幸存的陆地,中国占有很大一块。按海拔划分,中国陆地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占42.1%,1000米以上的占57.9,看来即便真的涨水达到1000米高,中国人还有活命的地方,幸运吧?不过这只是良好愿望,事实上,俺国人80%是生活在海拔500米以下地区,真的全部迁徙到高原,颠沛流离饥荒疾病,能活着到达的恐怕就没多少了。

还有一个更幸运的国家,那就是位于非洲南部的莱索托,国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绝大部分土地高于海拔1000米。不过这个国家人口只有220多万,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要小一些。

当然如果真的海平面上涨1000米,不管是幸存有陆地的,还是没有陆地的,生物的下场只有灭绝重启,别幻想着我家还有几亩地就可以愚公移山的子子孙孙传下去,没门。这个世界生态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旦生态链断裂,环境气候失控,后果只能是大灭绝。即便没有这些大环境影响,光是幸存人类,能让你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活?

其次说说地球上有多少水,最高海水能涨多少。

地球表面总面积为510067866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积约占71%,为361745300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约占29%,为148322566平方公里。人们之所以说海平面上涨,是因为地球上有冰川,这些冰川比海平面高,溶解了这些冰川,就有大量的水会流入大海,这样海平面就升高了。

据有关监测资料披露,近100年来,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2cm,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提速,海平面上升在加速,一些科学研究认为,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要上升65~100cm!别看似乎并不多,但要知道整个3.6亿多平方公里整个海面上升1米,这是个什么概念?所引起的后果有多严重?有多少人从此无家可归?

那么我们地球的冰川水到底有多少体量呢?统计表明约有2400多万立方公里,其中南极冰盖就占了2160万立方公里,也就是占了全球冰川储水量的90%。把这些水覆盖到海洋上可以提升多少海平面呢?自己简单计算可整体升高海平面66.35米,据科学家测算为65.8米,这里面或许有一些复杂的因素。

海平面上升1000米会怎样

如真的全球冰川融化,世界是个什么样?

按照海平面上升66米评估,中国除了几个高原城市,绝大部分超大型、大型城市都将淹没。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合肥、香港、澳门、南昌、长沙、杭州、济南、武汉、南京、台北、南宁、石家庄、海口、等大部分省会直辖市首府都沉入水底。

除了这些省会首府级城市,中国还有许多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如深圳、大连、青岛、宁波、珠海、汕头、厦门、秦皇岛、烟台、威海、连云港、南通、温州、湛江、北海、旅顺、葫芦岛、兴城、乐亭、滦南、唐海、大港、黄骅、海兴、吕县、连云港、盐城、崇明、吴淞、定海、镇海、泉州、中山、番禺、防城港、三亚、东方、基隆、台北、高雄、花莲、台中、台南等等,都将被淹没。

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几乎都在沿海、沿江、沿河的大口岸,海平面升高66米后,这些著名的沿海都市将全部消失,世界一大半人口流离失所。随便列举几个世界著名城市:美国纽约只有几栋摩天大楼还能见到屋顶,法国巴黎只留下埃菲尔铁塔塔顶,悉尼歌剧院只剩下贝壳屋顶的几个尖尖,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拿大的温哥华等都将销声匿迹,而新加坡、荷兰、英国等几十个低洼国家将不复存在。

世界的海岸线将全面改变,孟加拉国所有领土、印度大部分陆地被淹没;柬埔寨只剩下豆蔻山这个孤岛;大西洋沿岸的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都将消失;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带会变成群岛;亚马逊河和巴拉圭河流域成为大西洋的一部分,整个欧洲几乎都沉沦到了水中,只有非洲损失较小,或许那里将是人类后时代的乐园。

世界人口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低海拔地区,因为在这些地区水资源才更丰富,土地才更肥沃,交通才更便利。海平面上涨66米后,估计将有50%以上的人口流离失所,需要大迁徙,巨大的灾害、饥荒和瘟疫将使人口锐减。

人类能够等到冰川全部融化的那一天吗?

我前面说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上涨66米,人类人口会锐减。减多少呢?没法估计。其实这种估计本身完全是保守和低估的,事实上,如果真的全球所有冰川都融化了,除了海洋生物会幸存和变异进化一部分,绝大多数陆地生物都将灭绝。

因为海平面上升不可能是孤立行为,不会像两个情侣坐在海岸观景那样,看着海水慢慢地升高,甚至触发情怀富有诗意。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是一个渐进过程,会诱发一系列气候环境变化,伴随着长期性毁灭世界的灾难。

科学研究认为,太阳本身亮度逐渐加大,地壳运动变化是地球温度逐步升高的趋势,人类活动触发的温室效应加速加剧了这个趋势,这些是冰川融化的源头。100年年来,地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1℃左右,不要小看这1℃,其导致的连锁反应已经让地球环境和生态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巨变。

这些变化包括并不限于:南北极冰盖已经在减少,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2cm,大洋环流已经发生了改变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海洋死水面积大大增多,森林火灾越来越频发,热带雨林大面积减少,珊瑚礁大片死亡,这一切诱发的极端气候不断袭击各地,淡水资源日益枯竭,生物物种灭绝在加速,现在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在灭绝,且这种趋势在加速,未来50年,地球上将有四分之一的物种不复存在。

地球环境气候这种恶化趋势,触发了1992年和2017年全球科学家两次联合签名,向人类发出警告信,嘶声裂肺的呼吁: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如果人类再不收敛自己,改变行为习惯,减少排放,修复保护自然生态,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灾难和灭绝。

因此人类灭绝等不到冰川全部融化的那一天。

海平面上升1000米会怎样

那么冰川融化多少人类就会完蛋呢?

一些主流科学家研究认为,全球平均气温只要提升3℃,全球气候环境的灾难性改变就会失控,无法逆转;全球气温升高6摄氏度,所有生物就会大灭绝。

全球性气候极端变化,很可能会将现在水草茵茵之地变成沙漠,而沙漠地带会变成泽国;台风海啸山洪暴发会摧枯拉朽,强大极端雷暴会击毁城市;人类不得不流离失所,陷入苦难的大迁徙之中;一些物种的灭绝导致生态链和食物链的断裂,大饥荒和瘟疫弥漫全球。那对情侣再也没有机会在海岸礁石上看着海平面慢慢上涨,诗意早就丢到爪哇国去了,唯一的想法就是逃亡。

有人可能认为,就几度能融得了南极冰?要知道那里可以零下50℃啊,历史最低温度曾经到达过零下93.2℃,平均气温在零下-25摄氏度。这样的温度冰会融化吗?可别忘了,南极也有暖季,当北半球进入冬季时,南极的暖季就来临,在南极边缘一带温度就可以达到冰点以上。

2020年,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在南极附近的西摩岛测得高达20.75℃的高温,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新纪录。这或许正是气候变暖的证据,全球气温每升高一点点,导致的南极暖季温度上升就绝不是一点点。冰川对阳光的反射率更高,是调节保持地球气温不至于过高的重要屏障。随着冰川消融,全球冰川面积减少,这种调节效果将会逐渐减小,综合连锁反应让温度升高得更快。

这就是所谓“蝴蝶效应”,牵一发动全身,温度每升高1度,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成倍甚至数十倍的放大;而到达3度就是一个阈值,过了这个临界点,地球自我调节机制就会失控,温度很快上升到全部物种灭绝的“恐怖6度线”。

控制温度升高已成为人类本世纪最重要任务。

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气温升高,关乎人类存亡。为了挽救人类的存续,在联合国的主导下,2015年世界气候大会上形成了一个《巴黎协定》,2016年已有178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协议。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控制在2℃,并力争控制在1.5℃以内。

这就是前些年提倡所谓低碳生活的缘由。

这个协定在执行过程中困难重重,各国都在为自己的减排目标争吵,都希望别人少排点,自己多排点。老美更是在2020年宣布退出该协议,要知道老美可占有世界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排放也是大头,其退出当然为目标的落实蒙上了巨大阴影。现在新总统上任,重新返回,让人们对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多的希望。

不过,人们对本世纪末控制升温2℃的目标并不乐观,因为现在温度上升依然没有减缓的迹象。人类能安然度过本世纪末吗?我也无法预料。但时空通讯认为,人类真的不能够再相互指责和推诿了,只有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所有的人都能够这么做,才能够挽救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保留一块立锥之地。

标签:  海平面  地球  冰川  人类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海平面上升1000米会怎样》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半月板是什么部位》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