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河北大地的恐龙足迹
据河北日报(王思达):阅读提示:12月6日,承德市文物局和中国地质大学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地面上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侏罗纪恐龙足迹。
一个是久负盛名的清代皇家园林,一个是距今1.5亿年的“陆地霸主”,看似毫无联系的二者,却因为恐龙足迹的发现被联系在了一起。
恐龙脚印为何会出现在避暑山庄?此次发现的相比之前的研究有何突破?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进行了探访。
皇家园林恐龙足迹被关注多年
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和周边寺庙中竟然会有恐龙足迹?这无疑是一个令公众吃惊并且颇感兴趣的消息。
然而,在12月6日的发布会现场,此次研究的主导者之一、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却颇为淡定。
因为,对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来说,这并不是首次在避暑山庄及周边区域发现恐龙足迹。事实上,邢立达团队对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的研究已持续十几年。而在避暑山庄地区最早发现恐龙足迹的时间,可以上溯到1992年。
1992年4月5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福尔曼随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黄润华等到避暑山庄考察。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在热河泉畔欣赏美景时,脚下的石板路却把福尔曼吸引住了,他指着一块石板上碗口大小的三趾状印迹说:“这不是恐龙的足迹吗?”
不久之后的1992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郭建崴和尤海鲁对承德地区进行了调查,并且在热河泉附近的铺路石板表面发现了单个的足迹化石。此后,该区域发现恐龙足迹的新闻就经常在媒体上出现。
循着之前的记载,2007年开始,邢立达和他的团队来到承德,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踏勘的第一站也是热河泉,在成功找到当年记载的恐龙足迹之后,又找到了分散他处的恐龙足迹化石50多枚,还在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中,找到了恐龙足迹化石200多枚。
“因此可以说,这次发布会是近年来我们针对承德地区恐龙足迹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发布。”邢立达介绍。
12月6日,承德须弥福寿之庙,多块石板上有明显的脚印痕迹。邢立达指着其中一块说:“这个脚印是典型的雷龙足迹,这是一种肉食类恐龙,从足迹来看,它的身长有2米左右,但其中一半是尾巴,因此并不算是很大的恐龙。你看这个足迹,上面还能看到尖锐的趾尖,这种趾尖和现在鹰的趾尖很像,它们都被记录在石板上。像这样的石板,在须弥福寿之庙里就有30多块。”
参与此次考察的科研人员介绍,他们几乎走遍了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每个角落,“有些脚印比较明显,有的却不那么明显,只有在特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看清楚。还有些脚印非常浅,需要用手去摸,凭感觉判断这些痕迹是否就是鸟的脚印。”
如此多的恐龙脚印,为何会集中出现在避暑山庄的石板路上呢?邢立达解释,这是因为足迹化石的原产地主要来自位于避暑山庄东南30多公里的承德县麻地沟村。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八座寺庙的修建主要用的是麻地沟地区的石板。该地区大多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侏罗纪晚期地层,那个时代正是恐龙的繁盛时期。”邢立达介绍,2001年的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恐龙足迹已经不多,但大量的足迹却被幸运地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邢立达还推测,从避暑山庄地面的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来看,距今1.5亿年前的此地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的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
据了解,目前,针对避暑山庄恐龙足迹的保护措施正在商榷中,未来计划对全部足迹进行三维扫描和数字保存。此外,特别重要的足迹可能放入博物馆保存,普通足迹会在旁边进行标注,提醒路人注意保护。
张承地区是曾经的恐龙乐园
“这次发布是我们首次系统地对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的恐龙足迹化石进行统计,总数近300个,分布在150多块铺路石板上,这些足迹化石对研究恐龙的演化和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价值。”谈到此次发现的意义,邢立达说。
据邢立达团队调查发现,避暑山庄及周边地区保存了多种类型的恐龙足迹。
“首先是恐爪龙类的足迹。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这些足迹都发现在白垩纪早期,而该区域此前发现过猛龙足迹,是这个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邢立达介绍。
此外,还有140个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印不是很清楚。
另外,科学家们还在避暑山庄发现了古鸟类韩国鸟足迹以及疑似的雷龙足迹。
相关专家认为,此次承德地区恐龙足迹研究的集中发布,是近年来河北恐龙遗迹研究不断取得新发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在我省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不断有新的恐龙化石、足迹被发现。也就是说,亿万年以前,这些区域曾经是恐龙频繁活动的乐园。
“从西边数,首先是尚义小蒜沟镇,往东是赤城张浩村,再往东是滦平的几处,然后是承德县,都是我省恐龙足迹、化石发现地……”省区域地质调查院退休高级工程师康子林介绍。
康子林等人在调查中发现,我省恐龙足迹、化石产地主要沿北纬41度线分布。他说,研究这些痕迹化石,能够更好地认识古地理环境、古气候。
康子林告诉记者,最早对河北恐龙足迹展开研究的专家,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奠基人杨钟健。在1929年到1979年的漫长岁月里,杨钟健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古足迹学研究,这个时代可以称为“杨时代”。
那时,发现的恐龙足迹很少,但杨钟健却先后以河北的地名命名了两种恐龙足迹:张北足印和张北足印属下的滦平张北足印。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省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不断涌现。
2018年10月,在丰宁满族自治县四岔口乡李起龙村芥菜沟,研究者发现并认定了距今1.3亿年的大型恐龙化石。
“它体积大,体长至少7米,根据化石骨骼、关节关联程度推测,这是一具保存完整的、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精品,在冀北热河生物群分布带还不曾发现这样的恐龙化石,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著名古生物研究专家张福成评价。
仅仅一年多,2019年11月26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宣布,在丰宁又发现了一个美颌龙类新物种——英良迅猛龙。它是生活在距今大约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小型肉食恐龙,体长只有30厘米,体型近似一只公鸡。这个新物种不仅是亚洲美颌龙类中最早出现的,也是该类群中最小的物种。
虽然出产一直不多,但恐龙足迹化石的不断发现,让河北在恐龙研究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如今,以邢立达为代表的新一代研究者,在发现新足迹化石的同时,也开始还原当年恐龙猎杀游泳等场景。
“最初追踪恐龙足迹的其实不是人,而是恐龙。”邢立达认为,肉食性恐龙会追踪着植食性恐龙留下的足迹,伺机而动。
这一认知,在古生物学界已成共识。在更多的研究中,每发现一种大型的植食性恐龙时,总会发现一种与其相伴而生的肉食性恐龙。
这种情况,在河北的恐龙足迹中也有表现。比如,2012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等人在尚义发现的恐龙足迹,造迹者就分别属于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
兽脚类一般为肉食性恐龙,发现足迹70余个,排列成数行。而蜥脚类则多是体型庞大的植食性恐龙,发现足迹15个,只有1行。专业人士推断,这有可能是多只食肉恐龙追踪一只植食性恐龙过程中留下的痕迹。
恐龙背后的热河生物群
“承德周边有两个主要的古生物群,分别是距今约1.35亿年热河生物群和距今约1.67亿年燕辽生物群,但这两个生物群之间是有断层的。我们此次发现的恐龙足迹距今约1.5亿年,相当于两个古生物群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我们了解古生物的演化。”邢立达表示。
邢立达的这番话,将我们的目光延伸到了和恐龙同处一个时代的丰富的化石群落——热河生物群。
在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内,一块脸盆大小的化石上面布满了密麻麻的生物。
仔细观察,其中个体较大的是鱼,有成人手指大小;其次是尾端分为三叉的一种虫子,个体比瓜子稍大;最小的是一种贝类,需要仔细辨认才能看清。
博物馆工作人员王金玲介绍,这三种生物,就是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其中的鱼,即狼鳍鱼,是一种原始的真骨鱼类,细分种类很多,是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尾巴分叉的虫子,名为三尾拟蜉蝣,实际上是这种水生昆虫的稚虫;而贝类则是东方叶肢介。
1928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美国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将以这三种动物为代表的化石动物群命名为热河动物群。这些动物生存于距今约1.25亿年至1.45亿年间。后来,在这一地层发现的动植物越来越多,1962年,我国古生物学家顾知微将以上述三种动物为代表的化石群通称为热河生物群。
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分布范围极广,其范围东达朝鲜、日本,南至浙江,北到西伯利亚,但主要产区还是在原热河省范围内的冀北、辽西地区。
资料显示,热河生物群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化石,包括20多个重要生物门类:无蛤类、软骨鱼类、硬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脊椎动物类群,以及无脊椎动物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类、介形虫类、虾类、昆虫和蜘蛛类,还有轮藻、各类陆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在丰宁出土的热河生物群知名化石品种,包括长背鳍燕鲟、阿氏燕兽、弥漫始今鸟等。其中的阿氏燕兽,2007年3月由中美两国研究小组发现,是河北境内首次发现的中生代哺乳动物,体长15厘米,体重30克左右,生活于距今1.25亿年前。
其独特之处在于,中耳骨骼通过骨化的麦氏软骨连接到下颚骨上。专家介绍,这为学界提出的哺乳动物耳演化模式首次提供了中间环节的化石证据。
“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几乎囊括了中生代向新生代过渡的所有生物门类,对研究热河生物群起源、鸟类起源(包括羽毛起源)、真兽起源、被子植物起源及昆虫与有花植物的协同演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化石依据。因此,热河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古生物发现之一’,世界级化石宝库,中生代的庞贝城。”专家表示。
丰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馆长王朝林介绍,冀北地区热河生物群的年代较辽西地区要早,因此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但丰宁的化石围岩坚硬、细腻,为化石完整保存提供了良好条件。
据了解,我省已经于2015年完成了全省化石资源保护规划。根据这一规划,未来拟对冀北热河生物群划定28个重点保护区,冀北热河生物群有望获全面保护。
相关报道:中国恐龙化石分布
据河北日报(王思达):目前,中国大地上已经被挖掘出了许多恐龙化石,我国恐龙化石数量、种类、完整度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根据保存的化石类型,恐龙化石可以分为骨骼化石、蛋化石和足迹化石三大类。目前,中国根据骨骼化石研究命名了308种恐龙,根据蛋化石命名了70种恐龙蛋,根据足迹化石命名了60种恐龙足迹。此外,中国还有数十个未定种的恐龙,并未包括在上述统计数字中。
恐龙骨骼化石:发现于中国22个省市区,它们是辽宁、内蒙古、四川、新疆、甘肃、云南、河南、山东、广西、江西、浙江、山西、广东、黑龙江、河北、重庆、安徽、贵州、吉林、陕西、宁夏和西藏。其中辽宁、内蒙古和四川是恐龙骨骼化石发现大省,而辽宁也因为发现众多的带羽毛恐龙而闻名于世界。这些恐龙的生存时代涵盖了从侏罗纪早期到白垩纪晚期的不同时期。
恐龙蛋化石:发现于中国15个省区,它们是河南、广东、江西、浙江、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辽宁、山东、陕西、湖北、江苏、安徽和湖南,其中河南、广东、江西等是恐龙蛋产出大省。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时代为白垩纪早期至晚期,我国至今未发现侏罗纪的恐龙蛋。根据2015年1月出版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志(恐龙蛋类)》统计,中国有13蛋科、29蛋属、65蛋种的恐龙蛋,蛋的种类居世界首位。至2019年6月,该组数字更新为16蛋科、35蛋属、70蛋种。
恐龙足迹化石:根据古生物学家李建军2018年1月统计,中国在24个省区发现了中生代爬行动物和鸟类足迹化石,有属名、种名的共计58属77种,其中恐龙足迹有43属60种,见于山东、辽宁、内蒙古、甘肃、四川、重庆、河北、云南、湖南、新疆、北京、江苏、吉林、河南、宁夏、贵州、陕西和黑龙江等18个省市区。在国外学者1989年统计的世界规模最大的十个恐龙足迹产地中,中国有四个产地上榜,分别为辽宁朝阳、山东诸城、内蒙古鄂托克和甘肃永靖。
综上所述,把上面三个恐龙化石类型的产地合并,就得到了中国恐龙化石的全景分布图:目前中国至少有26个省市区产恐龙化石。
“燕人张飞再次,谁敢与我决一死战!”三国之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就是武将之间展开的对决,其中刘备的三弟“万人敌”张飞更是热衷于此。作为“五虎上将”之一的张飞,随着刘备一起南征北战,一生中经历过大小无数战事,他当主将的时候就败过那么一次,可谓是战绩辉煌,那么张飞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败绩,究竟是输在谁手上了呢...
2023-03-230阅读全文 >>一提到花,大家可能会立刻想到代表着浪漫的玫瑰,或者清香高洁的玉兰,不蔓不枝的荷花,又或者繁荣富丽的牡丹,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语,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你,有没有听说过彼岸花呢?彼岸花,花之彼岸不想见,彼岸花并不是因为她的美丽而著名,而是它有个凄美的传说。彼岸花实际上也称为曼珠沙华,花为红色,花瓣...
2023-03-220阅读全文 >>先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死后还会出现?俗话说:人死如灯灭。已经死去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现了,除非科学还没有证实的灵魂是真实存在的,而这还需要你能够看得见。因为自古以来灵魂就是看不见的,除非你有传说中的阴阳眼。什么样的人死后还会出现来来来,我们首先要证明这个世界上有鬼的存在,只有有鬼,什么样的人死后...
2023-03-220阅读全文 >>如今,齐鲁大地指的是山东省,因为在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领地就是在山东。实际上到了战国末期,齐国和鲁国基本上已经逐渐融合为一个文化圈,两国民族形成了某种共识,所以才会有“齐鲁”这样的称法。不过在历史上,山东地域范围一直在变化,直到清朝才确定了山东省,而且齐国和鲁国最早的位置其实也不是在山东。先秦时期...
2023-03-230阅读全文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以长方形为最普遍,一座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都有两种尺度,即它的宽与深。其中长边为宽,短边为深。如一栋三间北房,它的东西方向为宽,南北方向为深。单体建筑又是由最基本的单元“间”组成的。那么古代建筑有哪些构造方式呢?硬山建筑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
2023-03-230阅读全文 >>黑龙江抚远渔民捕获重达44公斤“活化石”达氏鳇黑龙江抚远一名渔民周一(27日)捕鱼期间,竟捕获到一条重达44公斤,且有“活化石”之称的达氏鳇。达氏鳇之所以有此称呼,皆因它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物种之一,故此它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由于这条达氏鳇钓出时身负多伤,且正在怀孕期,目前它正接受治疗,待产...
2023-03-230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