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的早白垩世矢部龙化石 其左腿存在明显骨折现象

发布时间:2023-03-22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的早白垩世矢部龙化石 其左腿存在明显骨折现象

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的早白垩世矢部龙化石其左腿存在明显骨折现象

据中国科学报(崔雪芹):2月28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在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了一件来自早白垩世的矢部龙化石,其左腿存在明显的骨折现象。这对理解热河生物群中较大型蜥蜴的行为学有重要意义,亦增加了脊椎动物的古病理学实例,并有助于重建热河生物群的生态系统。研究论文发表于《历史生物学》上。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石标本现馆藏于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最初发现于辽宁省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地层中,归属于热河生物群。九佛堂组地层中出产的化石组合包括大量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它们共同表现了早白垩世该地区独特而丰富的生物面貌。其中出产了大量的蜥蜴化石,矢部龙就是其中被命名的第一种蜥蜴。矢部龙与狼鳍鱼、满洲龟及多种昆虫化石共生,包含3个种:强壮矢部龙,杨氏矢部龙和二尖牙矢部龙。通过牙齿和齿骨形态分析,学者将新标本归入强壮矢部龙。

该强壮矢部龙标本从鼻骨前缘至腰带后缘长22.5厘米,还未完全成年,骨骼保存较为完整,有着该类群标志性的强壮骨骼和短小四肢。学者在观察该标本时发现了左侧腓骨近端有非常明显的膨大,经过进一步显微观察发现,腓骨近端的内侧和外侧均有膨大,而远端仅在内侧有膨大现象,腓骨近端关节有结节,腓骨长度没有缩短。受到膨大影响,腓骨中间2/3都是粗糙的,并伴有大量白点。学者认为这些粗糙部分是由骨骼表面的跨皮质血管导致的,白点则是填充的血管沟。综合所有异常特点,表明该蜥蜴是在死亡前不久经历了骨折并愈合的过程。

学者研究了大量的现生动物骨折现象,包括野生和饲养的种类。人工饲养的蜥蜴的骨折几乎都由碰撞导致,而野生蜥蜴大都由种内或种间竞争引起的打斗导致骨折。矢部龙的爬行方式不容易让腓骨受到撞击,所以该标本生前很可能是因打斗导致骨折。观察该标本左腿的其他骨骼,明显受到不同程度的压迫,证明这只蜥蜴在受伤后,尽管可能很痛,但并没有丧失活动能力,这可能是因为腓骨不具有承重能力,它通过强壮的韧带与邻近的骨骼相连。经合理猜测,这只小蜥蜴很有可能因为受伤影响了“生活质量”,这也导致了它的死亡。

该标本展示了一只还没成年就“身负重伤”的未成年蜥蜴,揭示了早白垩世非常激烈的争斗场面。那时的辽西还是恐龙(包括原始鸟类)的领地,各种不同形态和食性的恐龙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高级生态位,很多小型恐龙也有很高效的捕食方式。在陆地上,除了恐龙,还有很多原始哺乳类,比如俊兽等与蜥蜴争夺食物和领地。蜥蜴作为比较低级的消费者,面临着来自多方,甚至是同类的威胁。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苏珊·诶文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布鲁斯·罗斯柴尔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生王董浩等共同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8912963.2020.1733550

标签:  蜥蜴  骨折  标本  化石  发现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辽宁省建昌县喇嘛洞地区发现的早白垩世矢部龙化石 其左腿存在明显骨折现象》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山西阳泉发现三座元代纪年壁画墓》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