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馆 www.qiwenguan.com】探寻天下未解之谜 领略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时间:2023-03-22来源:奇闻馆编辑:奇闻馆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2020年10月,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施工时发现疑似古墓葬,项目相关负责人立即上报汉寿县文物局并暂停项目施工。汉寿县文物局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及时上报湖南省文物局,2020年10月10日—2020年10月29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湖南省文物局委托,组织汉寿县文物局业务人员组成了核拓普二期项目文物调查勘探队,对工程红线范围内所涉及到的土地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工作。勘探结果显示项目涉及古墓葬属于江家山墓群。最终确认古墓葬7座,古井1口。

  江家山墓群位于常德市汉寿县西湖区西湖村,遗址为沅江下游南岸约6公里的平原地区的一处高出地面4米左右的台地,台地面积长约500、宽约200,墓群分布面积约10万平米。

  2020年11月,我所与建设单位就工程红线范围内地下文物的发掘达成抢救性考古发掘协议。随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汉寿县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对项目红线范围内的古墓葬与古井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以下简要介绍此次发掘的基本情况。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 江家山墓群地理位置示意图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二 江家山墓群航拍图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三 项目发掘前航拍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四 项目红线范围内古墓葬与古井分布示意图

  一、主要收获

  1、战国晚期墓葬

  墓葬形制:

  核拓普二期项目范围内发掘的7座墓葬均为战国晚期,其类型可分为A型(宽坑)墓、B型(窄坑)墓两类。

  A型墓 6座。一般长大于宽,部分墓长宽尺寸差别较小接近正方形。墓底宽度一般为140厘米以上(不含140厘米)。

  M1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被摧毁。方向15°。墓口长3.54、宽2.28—2.4米,墓底长3.43、宽2.12—2.18米,残深0.66—0.75米。墓壁内收成斜坡状。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南侧与东侧中部。包括铜剑1件、铜矛1件、陶鼎1件、陶敦1件、陶壶1件、陶盘1件、陶豆2件。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五 A型墓M1

  M2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被摧毁。M2打破J1。方向192°。墓口长3.02、宽1.68—1.86米,墓底长2.82、宽1.47—1.6米,残深0.46—0.5米。墓壁内收成斜坡状。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底有两条枕木沟,枕木沟长1.5—1.6、宽0.2—0.22、深0.06米。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南侧。包括陶鼎2件、陶敦2件、陶壶2件。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六 A型墓M2

  M4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及东北角被摧毁,墓室东部有一现代混凝土将墓葬打破。方向100°。墓口长3.1、宽2.08米,墓底长3、宽1.74米,残深0.58—0.68米。墓壁内收成斜坡状。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东侧。包括铜矛1件。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七 A型墓M4

  M5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及墓室中部被摧毁。方向200°。墓口长3.04、宽2.4米,墓底长2.94、宽2.12米,残深0.7米。墓壁内收成斜坡状。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底有两条枕木沟,枕木沟长1.5—1.6、宽0.2—0.22、深0.06米。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南侧。包括陶敦1件、陶豆2件、陶器1件。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八 A型墓M5

  M6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被摧毁。方向308°。墓口长2.9、宽2.04—2.1米,墓底长2.9、宽1.8—1.9米,残深1.1—1.28米。墓壁内收成斜坡状。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底东侧有条枕木沟,枕木沟长1.56、宽0.14、深0.06米。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南侧。包括陶鼎1件、陶敦1件、陶壶1件、陶匜1件。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九 A型墓M6

  M7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被摧毁。方向296°。墓口长3.1、宽2.22米,墓底长2.62—2.85、宽1.56—1.86米,残深1.4米。墓壁内收成斜坡状。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西侧。包括陶鼎2件、陶敦2件、陶壶2件。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〇 A型墓M7

  B型墓 1座,墓底宽度小于或等于140厘米,无带二层台特征的墓葬,无带头龛特征的墓葬。

  M3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上部被摧毁。方向301°。墓口长2.48、宽0.86—0.88米,残深0.06—0.156米。墓壁竖直。未发现棺椁痕迹。墓内填原坑浅黄褐色网纹土。随葬器物置于墓底西侧。包括陶盂1件、陶壶1件。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一 B型墓M3

  出土器物:

  项目范围内共发掘墓葬7座,均为战国晚期楚墓。出土陶器、铜器31件(套)。其中,陶器有鼎、敦、壶、盂、豆、匜、盘等。初步分析可分为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两种不同组合,其中仿铜陶礼器组合以鼎、敦、壶组合为主。铜器较少,均为兵器。有剑、矛等,铜礼器不见。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二 M1随葬陶器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三 M7随葬陶器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四 M1随葬青铜剑

  2、古井

  1口,均遭到严重破坏,仅剩井底部分,出土器物较少,仅出土陶盆1件。

  J1 位于M1西侧,由于被现代建筑扰乱,开口未知,东侧被M2打破。平面呈圆形,斜直壁,坑底近水平。口径0.78底径0.72米、残深1.1—1.16米。井壁南侧与北侧共有3处脚窝等距分布。脚窝平面呈近长方形,底宽0.12、高0.1、进深0.08米。井内填土为浅灰褐色粘土,土质较紧密,出土少量陶片、炭屑,红烧土等。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应为陶盆。纹饰为绳纹。其年代为战国晚期。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五 J1发掘后

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

图一六 J1出土陶盆

  二、初步认识

  1、墓葬出土陶器均为战国晚期的鼎、敦、壶、豆、盂等组合,从墓葬与古井出土器物可知其年代均战国晚期。由于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少,且墓葬处于墓群边缘地带,加之墓葬所处原始地表已遭破坏,未能发现其墓葬有何分布规律。江家山墓群墓葬基本上是以中小型墓为主,随葬品基本不见铜礼器。墓葬随葬陶器、青铜器数量少,棺椁结构简单,应多为平民墓。

  2、本次发掘是沅水下游地区楚墓又一次小规模发掘。自1954年7月由湖南省文物清理工作队主持对常德地区楚墓进行了首次清理发掘以来,省市县各级考古单位在沅水下游地区历年发掘楚墓总数已达3000余座。但历年多为配合基本建设发掘,发掘楚墓总数虽多,但分布的墓地数量也多,除武陵区茅湾砖厂墓地、常德棉纺厂墓地、桃花山武陵酒厂墓地等少数大型墓地外,大多分布较为零散。

  3、从发掘情况来看,墓葬基本上是以中小型墓为主,随葬器物以鼎、敦、壶或罐、盂、豆等陶器组合为主,基本不见铜礼器,出土铜器以剑、矛等兵器为主。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可初步断定江家山墓群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文化内涵以楚墓为主,与西南方向距西湖古城6公里的汉寿老坟山墓群的楚墓年代相近。

  4、汉寿县的楚墓主要集中于现汉寿县株木山乡至聂家桥乡一带的丘陵之上,墓葬规模密集。这也预示着在墓群邻近区域应存在对应的聚落居址。在现汉寿县县城西6公里汉寿县龙阳镇西湖砖厂处,根据以往的考古调查,存在一东周至汉代城址。该城址在一高出地面3米的台地之上,北、西两面存在城垣,北垣长1000米,西垣残长约50米,残高6至7米。城东、南两面城垣被毁,推测城址面积40万平方米。江家山墓群作为汉寿县战国至汉代墓群的一部分,其距离西湖古城直线距离约1公里,距离十分近。加之此次发掘了一口与较墓葬年代同时期的古井,虽未有较多器物出土,但古井的发现证明墓群所在区域应存在与墓葬同时期遗址,推测墓群墓主生前应为西湖古城的居民和在墓群周边遗址区生活的居民。由于对西湖古城的研究尚未深入,此次发掘的墓葬也只是江家山墓群极小一部分。江家山墓群分布面积大,墓葬较为密集。墓群为汉寿地区新发现的又一处大规模楚墓群,可为后续研究汉寿地区以及沅水下游区域楚文化进一步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标签:  墓葬  发掘  器物  出土  发现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湖南汉寿县核拓普二期项目考古发掘收获》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危地马拉考古发现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玛雅雕像作坊》这篇文章。奇闻馆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